太极心得
太极心得
若木一挥天地明
若木一挥天地明
—习练若木鞭
作者:沈平

跟王成老师学习太极若木鞭是2014年3月3日。
这一天印象特别深刻。因为就在两天前,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了震惊世人的暴恐惨案,五名暴恐份子手持利刃杀害数十名、砍伤上百名无辜群众。3日是周一,王老师对我们说,今天教大家练习棍法,大家练好棍法,危急时刻,就地取材,不见得除暴安良,总可以防身自卫!
大家之前均未接触过器械,尽管王成老师一招一式不厌其烦的讲解,但学习起来还是比较的困难。渐渐有些同伴因找不到感觉而兴趣索然,转而去练习别的技法了。而我在观看王成老师第一次演练之际就深深的痴迷其中,心中再也难以放下,每日习练,乐此不疲。几年下来,若木鞭技法有了明显的提高,习练若木鞭也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。在几年的练习中,有一些感悟和体会,这里写出来与爱好者交流。
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若木鞭。传说若木是一种神木,生于昆仑西极,太阳神以此木为鞭,一是督促太阳东西环行,不得延误偷懒。二是天空中若有尘埃浑浊,若木鞭轻轻一挥,则玉宇澄清。三是防止天狼窜出咬撕太阳。王成老师还据此作了一首《若木鞭赋》,在此一并发出以飨读者:
天有神鞭督日行,若木一挥天地明;
纷纷扰扰多少事,若木鞭出尽太平。
若木鞭粗细以满把为宜,长度以持棍人的手计15把为宜。比流行的普通鞭杆13把略长,因为按神话故事,天神要用来赶车的,短了够不到目标呀!虽是传说,但此长度,可以兼有鞭杆和长棍的作用,既轻便灵活,又能放长击远,发挥出棍的威力。曾有朋友不了解若木鞭的特性,选择了较短且粗的棍棒,沉重笨拙,影响了技术动作;还有选择了较细的藤杆,轻灵足矣,但又难以发挥出棍的威力。最合适的当属黄皮白腊杆,结实柔韧,能够充分发挥若木鞭的技法特点。

若木鞭正反架共62式,有“劈撩砸崩压,搅点挂粘拿”等基本技法,动作中,倒把、滑把等手法随处可见。习练若木鞭,要熟练掌握各种手法和技法。老师常说,器械是手臂的延长,就是说要把器械熟练到如臂使指一般,不能僵硬的拿在手里成了多余之物,不仅难以发挥效力,反而影响自身的和谐。我在习练之初也很是笨拙,手中的棍越是想用力拿稳越是不听使唤,不仅经常碰到自己,还会因姿势不对或用力不当扭到腕肘关节。于是我在老师指导下,平时多做基本动作和手法练习,渐渐棍子在手中变的灵巧,原觉复杂的动作也变的得心应手,方觉此棍法的精妙。
如果没有练习过棍法,大家通常会认为,棍子拿起来就抡,用作击技很简单,当时我也是这样认为,通过练习我逐渐体会到,棍子要用好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,抡去棍子能不能打中目标,步法和棍法能不能一致,用那个棍子的部位打击、防护都是很有讲究的,一个没学过棍法的人,一拿棍子就能看得出来,一些人套路舞的很好看,但是明白人一看,什么含义都没有,只是好看;遵照老师的要求,我平时练习增加打靶的训练,撩击有目标,抡打也安置标靶,开始攒足劲怎么使劲都打不上目标,只好动作放慢,规规矩矩慢慢的来,逐渐加快,后竟能得心应手了,还有劈杆练习,开始滑把不利索,经常被劈来力量震得手腕难受,自己使得劲不小,反而打出去的力量也不足,老师讲“打人棍子头,手没有滑到位,就使劲抡出,不但打人不管用,自己还震得难受,要利用棍子转动惯性打击,一者节省力气,二者节主观性提高速度,增加打击力量”。

通过老师指导加之自己的不间断练习,对棍法的实用有些体会,徐明新师兄在部队呆过,他跟老师时间长,棍法练习的很好,我们经常一起交流,一日他突发奇想说,我当次昆明事件的歹徒,看看你能用棍防护好自己吗,他拿了一个短棍,40公分左右,比歹徒的匕首长些,他直接对我捅来,我略一倒步,滑把一转轻轻打在他颈部,他吓了一跳,随即他乱捅乱砍,速度很快,我不敢半点轻心,盯住“刀子”,连续击中他的手臂,小腿,一组攻击结束,他气喘吁吁地说,师弟可以了,足可以防身了;观看的人不少,也都纷纷鼓掌,那阶段因为出现昆明砍人事件,大家对自卫防护都很重视。随后的中国电建太极协会年会在天津武清召开,应大家要求,我和徐明新师兄做了棍法对匕首的演习,收到了全国电建系统与会者的欢迎。
我认为习练若木鞭需牢记“要诀”。王成老师总结归纳了若木鞭要诀,“滑把要活,横架弹崩;侧身挂化,戳砸力冲;擒拿绕搅,步法轻灵;击打连环,鞭随身行“。此段要诀可谓字字珠矶,不可不捻熟于心。比如第一句,“滑把要活”这是传统棍术中的关键要领,但遍观当今种种棍术,已经少有体现。单说“滑把”,出棍时一方面可以增加攻击距离,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棍头的线速度,增强打击力,并且击中物体时,前手已经滑到后方,可以有效避免反弹力对手腕的伤害。三句“侧身挂化”则是典型的太极化力之法,类似拳法中的转身化力,因器械相搏凶险更基于赤手,应对攻击时切记应借助身法向两侧挂化来力。未句“鞭随身行”正展现了若木鞭的神妙,此器远重于普通鞭杆,单靠手臂实在难以有效施展技法,唯有配合身法步法,身棍合一,才能自如施展。观王成老师演若木鞭,但见身若游龙,片片棍影围绕周身,神鞭幻影,尤如密竹连绵,众人皆叹为观止,惊为天人!

习练若木鞭,也要象练拳一样,注意周身的松活、舒展及开合。因为手中有了较重的器械,不知不觉中便会产生拙力导致动作的僵滞,所以放松更是尤为重要。首先要松肩,棍最终是由上肢控制的,肩松则上肢灵活反应快,这是练好棍的枢纽关键所在,不可不知。再松胯,松胯则裆圆,下肢运转灵活,进退随意,腰转自如,这是鞭随身行的关键所在。在肩、胯放松的基础上,注意不要用僵力,则可达到其他部位的放松。做到了周身放松后,则要重点关注动作的运行,王成老师提出的太极拳“王氏法则”在棍法中同样适用(“王氏法则”详见《王成太极论》,此处不赘述),象练拳一样严格恪守“王氏法则”,久而久之,则成自然,太极韵味自出。这里有一点小心得供大家参考,本人初练棍时,总是找不到太极的感觉,有次听王成老师说到“剑化掌”技法,我就想能不能“棍化拳”呢?于是假想持棍,空手练起了若木鞭,练习中突生感悟,急问老师:我怎么感觉这套棍就是27式太极拳呢?老师答:拳为百兵之母,这种感觉很好!于是,棍化拳就成了我习若木鞭的正式辅助之法,对若木鞭练出太极感觉也是帮助颇大!
根据我的学习经验,习练若木鞭最好把全部招式名称以及含义熟记于心。王成老师在创作若木鞭时对于招式的名称是煞费苦心,基本每一式都有对应一个故事或传说。尤其关键的是,招式名称包含了本式的作用和要领,对于掌握技术至关重要。比如三式“推波助澜”,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,这一式重点在于推出,需要重心前压,手肘肩次序发力,借手中之棍产生强大的攻击力,而不是轻飘飘摆个姿势;十七式“箭贯石虎“,那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深夜引弓贯石的故事,何等威武,这式就绝不能随意的把棍往身边一架完事;二十四式“灵猿戏蝶”,想一想齐天大圣吧,花间戏蝶,身法曼妙,走位风骚,岂能做出老牛犁地之态?式与名符,神韵自出!
若木鞭包含了传统武术棍法、刀、剑及鞭杆技法的精华,招式精妙,朴实无华,远打近击,变化莫测,气贯周身,深合传统太极理法,实为不可多得的健身强体、防身自卫,提升修养的真功法。篇幅所限,此文仅简述本人在习练若木鞭套路中的感受和体会,关于功法、对练、实战等更多内容另有文章。